7月7日,骄阳似火,18luck快乐彩 闽台乡土微景观营造学社项目驱动创新班的23名两岸青年,背负行囊奔赴三明市宁化县济村乡,开启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,以科技之力守护乡村水域生态。

济村乡新田村拥有罕见的冰臼地质奇观,历经亿万年岁月侵蚀,岩石上布满形态各异的臼状坑洼。毗邻的隆陂水库作为重要水源地,宛如绿色屏障,维系着当地生态平衡。实践伊始,在村支书带领下,两岸青年分组沿水域开展细致调研。他们一边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一边认真记录观察结果。来自东南大学的台湾青年赖同学感慨:“这些冰臼太壮观了!”同行的大陆青年小杨也表示:“水域整体很干净,看得出当地对生态保护很重视。”

然而,在部分近岸区域,他们发现了零星垃圾,如塑料袋、饮料瓶等,虽数量不多,但对水域生态构成威胁。大陆青年翁同学指出:“这些垃圾对生态影响不容小觑。”经了解,传统人工巡查方式弊端重重。村支书无奈表示:“每天沿着岸边巡查,不仅耗时费力,水流湍急或水草茂密的区域还难以排查,垃圾极易隐匿其中。”这让青年们深感传统巡查的艰难与低效,坚定了他们用科技解决问题的决心。
青年学子迅速投入技术攻关,以YOLOv8算法为核心,结合Django全栈技术,搭建“智能水面垃圾识别”网页平台。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算法与平台兼容性、数据处理效率等难题接踵而至。台湾青年赖同学焦急地说:“算法与平台不兼容,尝试多种方法都无效。”大陆青年刘同学则安慰道:“别慌,查阅文献,借鉴类似解决方案。”那段时间,青年们围坐书桌,灯火常亮至深夜,讨论声不绝于耳。经过反复尝试,他们终于攻克难关,平台初具雏形。

为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,青年们大胆创新,接入火山方舟AI大模型。该平台操作简便,工作人员导入无人机拍摄的水域影像,系统便能快速完成垃圾数量统计、种类分类,并生成包含清理优先级、工具建议等信息的详细处理方案。村民老陈试用后惊喜地说:“以往人工统计需数小时且不准确,如今几分钟就能完成,太方便了!”
平台搭建完成后,两岸青年并未停下脚步。他们深知,技术需要不断优化,才能更好地守护乡村水域生态。“我们打算组建无人机巡查小组,实时采集影像数据,这样就能持续优化算法模型,提高垃圾识别的准确率了。”项目负责人刘同学介绍道。同时,他们还计划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,“我们想通过宣传,让村民们都了解水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,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。”台湾青年小郑补充说。

在这次实践中,两岸青年紧密合作,凭借着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,为乡村水域生态保护找到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。他们在实践中成长,也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“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学,为乡村生态做很多事情,我会坚定地走在生态保护这条路上。”项目负责人刘同学说道。其他青年们也纷纷表示,将继续投身生态保护事业,用科技为乡村水域生态撑起一片更加蔚蓝的天空。(通讯员 余小宝 翁敏君 杨应龙)
链接:
https://share.fjdaily.com/displayTemplate/news/newsDetail/3443/3447705.html?isShare=true&advColumnId=0&linkV=1753344874000
来源:新福建 2025-07-24